X
最新公告
2024年第一期健康管理师(三级)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培训通知

2010至2017年某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
发表时间: 2020/12/4

 20102017年某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 

朱小军  杜俏俏  陆朝晖  袁开开  杨海珍 

【摘要】 目的  分析苏州市某三甲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情况,为放射防护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苏州市某三甲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102017年共1156人次个人剂量监测数据,分析不同年份、工种(诊断放射学、放射治疗、核医学、介入放射学)、性别和年龄的放射工作人员年集体有效剂量和人均年有效剂量。结果  20102017年该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年集体有效剂量为351.40mSv,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30 mSv/a。年有效剂量<1 mSv

 

 

的人次数占监测总人次数的94.98%5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和1例核医学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为2~4 mSv,未发现年有效剂量≥4 mSv的监测数据。核医学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0.40 mSv/a)。不同性别、年龄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处于较低水平,应重点关注核医学和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

【关键词】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

  Analysis of individual dose monitoring results among medical radiation workers in a hospital from 2010 to 2017 Zhu XiaojunDu QiaoqiaoLu ZhaohuiYuan KaikaiYang Haizhen. Health Management Center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004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Lu Zhaohui(E-mail:luzhdoc@163.com)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individual external irradiation dose among radiation workers in a first-class hospital at Grade 3 of Suzhou,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Methods  The individual dose of 1156 radiation workers in the hospital from 2010 to 2017 were detected, the collective doses and per capita annual doses were analyzed for different years, different occupations (diagnostic radiology, radiotherapy, nuclear medicine,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gender, and reproductive age.  Results  From 2010 to 2017the total collective dose was 351.40 personmSvthe per capita annual dose was 0.30 mSv/aand radiation workers whose annual dose was less than 1 mSv accounted for 94.98%. There were 5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workers and 1 nuclear medicine worker with annual effective dose between 2 and 4 mSv. There was no worker with the individual dose over 4 mSv. The per capita annual dose of nuclear medicine workers was the highest (0.40 mSv/a). The per capita annual dose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radiation workers with different genders and agesP0.05. Conclusion  Most of radiation workers have low individual dose level in the hospital. It is important to focus on nuclear medicine workers and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workers.

Key words Radiation workers; Individual dose; Monitoring

随着医学诊疗技术的发展,放射诊疗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事放射工作的人数不断增加。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是放射防护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评价放射防护措施是否有效以及辐射对人体健康影响的重要依据。为了更好地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监督管理,为放射防护工作提供参考,我们对20102017年苏州市某三甲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以20102017年该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共监测1 156人次。将研究对象按从事的工作类别分为4个工种。诊断放射学包括医学影像科和体检中心放射工作人员;放射治疗包括放疗科、神经外科放射工作人员;核医学以核医学科工作人员为主;介入放射学包括导管室、介入科、血管外科放射工作人员。当年新进人员、离退休人员未纳入本次调查。

2.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整理调查对象的个人信息、工种以及个人剂量监测数据。按照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的要求[1],采用热释光法监测,每3个月为1个监测周期,全年共监测4个周期。放射工作人员在工作时于左胸前佩戴个人剂量计,在工作中需要穿戴铅围裙时,个人剂量计佩戴于铅围裙外。由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年集体有效剂量(S),是指统计年份内给定辐射源所致给定群体内每个人员所受有效剂量的累计值,单位是人mSv;人均年有效剂量(E),是指统计年份内每个受监测人员(或可测量到受辐射人员)全年平均受到的有效剂量,单位是毫希沃特每年(mSv/a[1]。根据现行的年剂量限值和该医院实际工作中剂量管理的目标,把职业照射水平划分为以下5个水平:<1 mSv/a1 mSv/a~2 mSv/a~3 mSv/a~4 mSv/a~[2]。年龄在≤49岁为育龄期,>49岁为非育龄期。

3.质量控制:个人剂量计由医院专门部门进行管理,由专人负责发放、监督佩戴和回收。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热释光检测系统经国家计量检定部门检定合格,并定期参加全国个人剂量监测盲样比对,技术指标满足个人剂量监测的要求。一个监测周期内监测结果>1 mSv时,对受照情况进行高剂量调查,确保数据真实性。

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个人剂量监测结果采用均数(95%置信区间)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不同年度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20102017年该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共监测1 156人次。年集体有效剂量为351.40mSv,人均年有效剂量0.30 mSv/a94.98%的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1 mSv4.50%的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为1~2 mSv6例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为2~4 mSv,未发现年有效剂量4 mSv的放射工作人员。见表1

 

1 20102017年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及其分布

年度

监测人次

年有效剂量频数分布(人次)

年集体有效剂量

(人mSv

人均年有效剂量(95%CI

mSv/a

<1mSv    1mSv~    2mSv~    3mSv~    4mSv~ 

2010

113

82

30

1

0         0

98.85

0.870.81,0.94

2011

122

119

3

0

0         0

43.14

0.350.31,0.40

2012

126

121

3

1

1         0

47.83

0.380.31,0.45

2013

135

132

3

0

0         0

35.96

0.270.23,0.31

2014

146

138

7

1

0         0

40.90

0.280.23,0.33

2015

163

161

2

0

0         0

23.16

0.140.11,0.17

2016

168

165

2

1

0         0

34.33

0.200.16,0.24

2017

183

180

2

1

0         0

27.23

0.150.12,0.18

合计

1156

1098

52

5

1         0

351.40

0.300.28,0.32

2.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20102017年该医院在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中,以诊断放射学监测人次数最多,共557人次(48.18%),年集体有效剂量也最高(136.08mSv);其次是介入放射学,共302人次(26.12%),年集体有效剂量为99.44mSv。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68.621P<0.001),以核医学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0.40 mSv/a)。5例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和1例核医学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为2~4 mSv。见表2

2 20102017年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情况

工种

监测人次

年有效剂量频数分布(人次)

年集体有效剂量

(人mSv

人均年有效剂量(95%CI

mSv/a

<1mSv    1mSv~    2mSv~    3mSv~    4mSv~

诊断放射学

557

545

12

0

0         0

136.08

0.240.22,0.27

放射治疗

176

166

10

0

0         0

67.05

0.380.34,0.42

核医学

121

107

13

1

0         0

48.83

0.400.33,0.48

介入放射学

302

280

17

4

1         0

99.44

0.330.28,0.38

合计

1156

1098

52

5

1         0

351.40

0.300.28,0.32

                   

3.不同性别、年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20102017年该医院监测男性放射工作人员806人次,年集体有效剂量为258.13mSv;女性放射工作人员350人次,年集体有效剂量为93.27mSv。不同性别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0.943P=0.346)。男性放射工作人员育龄期(≤49岁)与非育龄期(>49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723P=0.085),女性放射工作人员育龄期(≤49岁)与非育龄期(>49岁)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H=0.950P=0.342)。见表3

3 不同性别和年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情况

性别

年龄(岁)

监测人次

年有效剂量频数分布(人次)

年集体有效剂量(人mSv

人均年有效剂量(95%CI

mSv/a

<1mSv

1mSv~

2mSv~

3mSv~

4mSv~

男性

49

757

711

41

5

0

0

245.23

0.320.30,0.35

 

>49

49

47

2

0

0

0

12.90

0.260.18,0.35

 

合计

806

758

43

5

0

0

258.13

0.320.30,0.31

女性

49

324

314

9

1

1

0

85.79

0.260.23,0.30

 

>49

26

26

0

0

0

0

7.48

0.290.19,0.38

 

合计

350

340

9

1

0

0

93.27

0.270.23,0.30

 

4.不同工种年均有效剂量变化趋势:20102017年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年均有效剂量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2010年核医学和放射治疗的年均有效剂量>1.0 mSv,且20104种放射工作人员年均有效剂量最高,随后呈下降趋势。

 

诊断放射学年均有效剂量虽有波动,但稳定在相对较低水平。

三、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20102017年该医院所监测的放射工作人员年集体有效剂量为351.40 mSv,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30 mSv/a,高于江苏省20092013年部分放射工作人员0.20 mSv/a的水平[3],但低于南京市鼓楼医院20082013年放射工作人员0.37 mSv/a的水平[4],也低于陕西省20082015年部分放射工作人员0.58 mSv/a的水平[5]2010年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随后呈下降趋势,远低于国家规定限值(20 mSv/a[1]

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群体中,以从事诊断放射学人次数最多。20102017年诊断放射学年集体有效剂量占四个工种年集体有效剂量的38.73%,排在首位,是年集体有效剂量的主要贡献者。这和DRCT等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从事诊断放射学人数巨大密切相关,应是今后放射卫生监督管理的重点。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的是核医学工作人员,为0.40 mSv/a,与部分文献报道[5-9]以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有所不同,但和江苏省部分地区的报道一致[3-4,10]。核医学工作场所为非密封型工作场所,工作人员同时接受内外照射,其受照射剂量的影响因素包括工作量、核素种类和用量、工作人员操作熟练程度以及场所表面污染等[11]。核医学工作人员在放射性核素分装、给药、注射等操作过程中容易受到核素照射,要注意对这部分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放射专项培训,确保操作熟练和规范,缩短工作时间;同时优化工作场所流程,避免重复或交叉线路,减少接触核素的机会;加强监管,规范使用放射防护用品,使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影响降到尽可能低的程度。随着医学新技术的不断引入临床,从事介入放射学的工作人员越来越多,从业人数在不同工种中位列第二,占26.12%20102017年,有5例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大于2 mSv,需引起我们重视。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因操作的特殊性,距离近,时间长及不方便使用防护用品等原因,是引起个人剂量增高的主要原因[5]。在临床实践中,严格手术指征,减少接触射线的时间,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加强培训与监督,可达到降低个人剂量的目的。本次调查还显示不同性别、年龄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其他地区的研究结果一致[2]

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是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保障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的重要技术手段[2]。本调查显示,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处于可忽略水平[2],说明该医院放射防护措施较完善,放射工作环境相对安全。但仍有极少数介入放射学和核医学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远高于群体平均水平,这两个工种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长期低剂量的辐射可引起机体辐射效应的发生。因此应重点加强介入放射学和核医学的监督与管理,提高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保护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12]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GBZ 128-2016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

[2]  叶安方,宣志强,倪倩影,.某省部分三甲医院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及健康状况分析[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7,35(8):594-597.

[3]  秦永春,杨小勇,陈雄,.江苏省部分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五年监测结果分析[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5,35(9):702-704.

[4]  李红艳,李亘山,杨声,.2008-2013年南京市鼓楼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J]. 职业与健康,2015,31(11):1530-1534.

[5]  罗强,石圣瑞,李俊娇,.2008-2015年陕西省部分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7,37(6):466-470.

[6]  高磊,李爽,卢国梁,.2013-2015年天津市河东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J].职业与健康,2016,32(19):2697-2699.

[7]  魏本正,郭淑宁,邹广东.2012-2014年某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6,36(6):453-455.

[8]  宋虹.2011年天津市部分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4,30(8):1130-1131.

[9]  许潇,卢丽丽,王成国.2004-2014年内蒙古地区部分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分析[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6,36(2):138-142.

[10] 姚元虎,章龙珍,徐凯,.2002-2011年间某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2,32(4):410-411.

[11] 陆文栋,杨仪,唐军,.某医院核医学科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监测结果与评价[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8,28(3):304.

[12] 宋虹,郝培,杜钟庆,.某市部分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分析[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8,36(5):359-361.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Label条信息 / 共Label页 转到第
版权所有:苏州健康管理学会   地址:广济北路242号    电话:0512-65098609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1023437号-1
今日访问人数:60     总访问人数:90179     今日访问量:113     总访问量:532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