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最新公告
2024年第一期健康管理师(三级)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培训通知

健康中国行动背景下的公益性心理健康服务长效机制探讨
发表时间: 2020/12/3

 健康中国行动背景下的公益性心理健康服务长效机制探讨

          ——以江苏昆山某公益心理咨询机构为例 

马洁桃 陈淑琦 金沈珏 王志鸿 张朋 殷冰迪 王茗茗 孙钰根

(昆山市健康促进中心) 

摘要 目的:分析昆山市某公益性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健康服务现状及存在问题,总结经验,探讨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为其他地区开展心理咨询志愿服务提供工作参考。方法:对该机构近年来志愿服务工作记录进行描述性分析,访谈10名咨询师志愿者和200名服务对象;现场考察日常志愿服务过程;查阅相关文件和资料。结果:该机构在政府主导下,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量逐年攀升;按照心理咨询志愿服务内容分类,服务人次数从高到低排在前三位的是亲子教育(45.2%)、情绪管理(27.8%)、家庭关系(19.8%);91.5%服务对象对志愿服务表示满意,82.5%的服务认为认为心理咨询对自己有帮助;咨询师志愿服务动机方面,排在前三位的是“奉献爱心、实现价值、帮助他人”(100%)、“充实生活、丰富阅历”(90%)、“在服务中获得自我成长”(90%);阻碍因素中,排名前三的有“保障不健全,与心理预期有落差”(65%)、“单位不支持,会被认为不误正业”(50%)、“专业学习投入大,带来经济压力”(40%)。结论:心理咨询志愿服务需求量逐年提升,但志愿服务仍存在保障制度不健全、人才培养投入不足、激励机制未明确等不足,需从健全组织管理、加强人才培养、夯实制度保障、量化激励机制、建立良性联动机制等方面,为建设心理咨询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提供建议。

关键词健康中国行动;心理健康服务;公益性 

  2016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此后,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先后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和《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要求各试点健全服务网络,为各类人群提供心理服务。健康中国行动将心理健康行动列入15个专项行动之一。《意见》、《方案》和《行动》的印发,标志着心理健康服务大众化与全民化时代来临,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不断优化心理健康服务,提高居民心理健康水平,将成为全国各地政府机构的迫切现实需求。研究者所在公益性心理咨询志愿服务机构是当地目前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主要途径之一,自2008年即在政府的主导下,依托不同媒介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和心理咨询个案服务,多年来,取得一些成效和经验,本研究通过分析和研究,总结公益性心理咨询志愿服务经验,分析不足,提出建议,以期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从事心理咨询志愿服务2年以上的10名心理咨询师及因不同原因寻求帮助的200名服务对象为研究对象,并对志愿服务的登记材料及日常对咨询师、服务对象的考察进行分析归类。

1.2 方法 采用定性访谈、现场考察、查阅资料等方法进行调研。对心理咨询志愿者和服务对象进行一对一提纲式访谈,查阅和分析相关文件和资料,对近年来工作记录材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对该心理咨询志愿服务机构日常工作进行考察,了解咨询师志愿者的基本情况、工作流程、服务种类,保障措施等。

2 结果

2.1 机构运行基本情况  昆山市自2008年起,就已初步形成由市政府主导,文明办、卫生健康委牵头,教育、民政、司法、公安、妇联、残联等共同参与、协调配合的心理健康服务领导体系,并建成了市级、乡镇级、社区级心理健康服务三级网络单元。本公益性心理咨询机构是昆山市级三家公益性心理咨询机构之一,隶属于卫生健康部门,由卫健委下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负责日常运行,有专人负责,开通了心理咨询服务热线,市民可通过拨打热线电话预约公益性心理咨询,文明办每年拨付10万元志愿服务经费支持日常运营,主要用于咨询室建设和志愿服务劳务费支出。目前该机构共有17名心理咨询师提供志愿服务,均具有国家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其中11名来自卫生健康系统,5名具有执业医师资格,14名经常性接受专业培训。对志愿者的激励方面,我们与文明办志愿服务联动,利用志愿昆山网络平台,及时准确地登记志愿服务时长,并对优秀志愿者进行表彰,使志愿者获得认同感和荣誉感,并建立责任心。

2.2 近五年机构志愿服务量变化  近五年来该机构心理咨询志愿服务量不断提升,市民的心理健康需求不断攀升。2014年,机构为各类服务对象提供公益性心理咨询累计242人次,2018年,服务量已经提升到457人次,具体见图1

 

 

 

2.3 公益性心里咨询服务类别  将服务对象的来访原因进行归类,按照服务人次数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亲子教育(45.2%)、情绪管理(27.8%)、家庭关系(19.8%)、人际关系(12.7%)、自我探索(10.2%)、自信心建立(9.8%)、其他(4.9%)、恋爱情感(3.4%)、压力调试(3.1%)。服务需求排列前三的分别亲子教育、情绪管理、家庭关系。详见图2

 

 

2.4服务对象满意度  在回答对心理咨询志愿服务是否满意时,91.5%来访者回答满意,认为心理咨询对自己有帮助的占82.5%。详见表1和表2

 

 

 

2.5 咨询师咨询服务动机及阻碍因素分析 

  服务动机方面,志愿者排在前三位的服务动机是“奉献爱心、实现价值、帮助他人”(100%)、“充实生活、丰富阅历”(90%)、“在服务中获得自我成长”(90%)。让志愿者对服务动机进行排序,将“奉献爱心、实现价值、帮助他人”排在首位的占70%,“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排在首位的占25%。阻碍因素中,排名前三的有“保障不健全,与心理预期有落差”(65%)、单位不支持,会被认为不误正业(50%)、专业学习投入大,带来经济压力(40%),克服因素中,将“保障不健全,与心理预期有落差”排在首位的占40%,将“单位不支持”排在首位的占30%;将“专业学习投入大,带来经济压力”排在首位的占25%。详见图3和图4

 

 

2.6 存在不足

  结合工作实际,对照健康中国行动新要求,目前公益性心理健康服务仍存在以下不足:1、保障机制仍有待完善。要建立“多赢”的志愿服务模式,还需加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力度,更有效地组织人、财、物,更多的激发志愿者的正向服务动机;2、部门间未建立流畅的协调运作机制。体系内各部门的联络制度不完善,未建立工作联络会议制度、心理健康服务机制、转介机制、监督机制等运作机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满意度;3、志愿者专业化发展和激励机制有待建立。明确志愿者资格准入、继续教育、评优评先等激励制度,以团体成长小组、案例督导、业务交流等形式开展培训和交流,促进志愿者专业化发展。

3 讨论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积极应对当前我国出现的一些比较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国家层面在“健康中国行动”中专门设立了“心理健康行动”这一专项行动,公益性心理咨询志愿服务机构,是实现“心理健康行动”两大行动目标的有力推手,是最亲民的途径之一,具有整合各方社会资源的的优势,也具有调动各行各业的组织基础,因此,建立公益性心理咨询志愿服务机构是实现“心理健康行动”专项行动目标的现实需求,同时,我们也客观的看到,要保持公益性心里咨询志愿服务机构的长效发展,需在以下方面不断强化:

  1、坚持政府主导,坚持公益性。心理健康服务不应只是医疗健康部门的职责,应是一个由政府主导,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系统工作[1-3]。需要政府从制度和政策方面给予支持,从各部门、各行业选拔专业性强的人员,建立多赢化志愿服务团队;鼓励各部门、各行业制定规章制度,提供优势资源,譬如医疗机构利用挂号注册系统登记志愿时长,教育系统结合家校互动开展心理援助;建立工作例会和工作监督制度,保证资金的安全使用、人员的合理配备和工作的适时监督检查,形成科学有序的协调体系,有效推动心理援助工作的开展[4]

  2、建立志愿者队伍专业化成长机制,实现助人自助。一是明确学历、专业、继续教育、伦理规范等志愿者准入要求,提高志愿者整体素质[5]。二是为志愿者提供公益性继续教育平台,可尝试借助新媒体平台、慕课、云平台或地面课程等方式开展继续教育,加强志愿者基础教育、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训[6,12],同事志愿服务机构及时开展工作评估,将服务对象对咨询师的平时及时反馈给咨询师,促进咨询师能力提升。三是建立量化激励和考评机制。一方面利用政府志愿服务网络平台或其他途径,及时准确地登记志愿服务时长;另一方面,根据服务时长和人数、服务对象反馈、继续教育培训时长来确定志愿者等级;此外,政府行政部门定期选拨和表彰优秀志愿者,组织优秀志愿者分享会。通过以上途径体现志愿者自身价值,建立责任感和荣誉感,为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持[7,11]

  3、适时探索互联网+服务模式。借助互联网弥补传统沟通途径的不足,确保不同部门、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顺畅,确定好牵头单位,在此基础上构建心理咨询、危机干预、自杀预防、心理咨询转介等规范的操作流程,使各部门有效地沟通和联动[8-9],确保为个体提供高效、便捷的心理健康服务。

  4、开展科普宣传,促使老百姓将需求转为求助行为。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国人倾向于忽略自身内在的精神需要,遇到心理问题倾向于作内部归因,性格隐忍、感情内敛,遇到问题更愿自行解决而不是向外求助,增加了导致心理问题躯体化的可能性[3,10-11];此外,国人倾向于将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质联系起来,存在许多对心理咨询的认知误区。虽然传统文化对纠正人们的不合理信念有积极作用,但也阻碍了中国人的心理求助活动的实施,不利于心理咨询工作开展的因素, 因此需要加大科普宣传来促使市民将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行为外化。

 

参考文献

[1]倪洪兰.心理健康与健康中国建设[J].中国人口报,2016(10):1-2.

[2]卫利珍.志愿者持续服务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J].社 会 治 理 现 代 化,2017(23):21-23.

[3]黄希庭 郑 涌.中国心理健康服务: 基于需求与服务关系的研究 [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5 135): 585590.

[4]杨竟楠.基于民族地区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 ———以赤峰学院为例[J].赤 峰 学 院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17(6):69-71.

[5]李丽芳.高职护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志愿服务模式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9(10):157-158.

[6]陶明达,夏锡梅,王美红等.公共心理危机背景下“志愿失灵”现象消弭———汶川心理援助志愿者心态调查[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3(1):73-78.

[7]吴文博.“健康中国”视域下的高校大学心理咨询模式的构建研究 [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10):96-98.

[8]程 婧,段鑫星.心理健康服务法治化:定位、现状与理路[J] .心理健康育,2018(9):91-96

[9]尤玲玲.医院志愿服务的SWOT 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8):659-661.

[10]李丽芳.高职护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志愿服务模式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9(10):157-158.

[11]陶明达,夏锡梅,王美红等.公共心理危机背景下“志愿失灵”现象消弭———汶川心理援助志愿者心态调查[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3(1):73-78.

[12]陈 雯.留守儿童团体心理咨询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设 ———以湖北省孝感地区为例[J].教育理论研究,2019(12):144-146.

 

通讯地址: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玉山镇人民路49号(新华书店6楼)昆山市健康促进中心

邮编:215300

电话:13773150286

传真:0512-57573859

电子邮箱:21562961@qq.com

本文发表于《江苏预防医学》202031卷第2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Label条信息 / 共Label页 转到第
版权所有:苏州健康管理学会   地址:广济北路242号    电话:0512-65098609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1023437号-1
今日访问人数:60     总访问人数:90179     今日访问量:113     总访问量:532247